联系我们
产品搜索

上海小人书回收讲解我家里保存的小人书

2020/3/23 19:36:42      点击:
  1982年春,我大学毕业后到集美中学执教。每次到市里开教研会,都会顺道去中山路新华书店淘书。
  
  那时候,教书、阅读、写作,成为我的生活主轴。我的睡眠不好,经常睡前还两眼“炯炯有神”的,只好看书催眠。可是,躺在床上看大部头的名著,很累人。后来,拿了一本小人书来看,觉得很清爽,就有点“上瘾”了。
  
  于是,我就买来了众多小人书。当然,我所买的小人书,大体是改编自世界名著的,或是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的,像巴尔扎克的《幻灭》《高老头》,莫里哀的《伪君子》、屠格涅夫的《父与子》,莎士比亚的《雅典的泰门》《奥瑟罗》,莫泊桑的《项链》,勃朗特的《简爱》,普希金的《驿站长》,茨威格的《囚徒》,阿城的《棋王》和航鹰的《明姑娘》等。我是想借此涵养个人的文学气场,找找写作的感觉。因为看小人书,情节和人物就变得更为直观,可以再次“温习”原著的场景,加深原有的印象。所以,哪怕是“二次的浅阅读”,也是有益无害的。
  
  一个人的文学滋养,要靠各方面的浸润。看小人书,也属于这“浸润”的一部分。写作灵感与文学滋养,好比是刀刃与刀柄的关系,无刀柄,刀刃难以展其锋。1983年11月30日,我在《厦门日报》“海燕”副刊上发表了处女作《讨小海的小姑娘》,就是“刀锋”的展示。
  
  37年过去了,翻检旧物,我仿佛看见当年的自己,在集美中学团结楼集体宿舍里,看着小人书,枕着文学梦。